学院概况师资力量科研学术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党建工会学生工作国际合作招生就业省外语教指委
笔译系列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英文学院笔译教学的发展历程

2023-11-28

团队的初创业绩

我国的笔译教学是随着外语教学的出现而诞生的。1862年成立的北京同文馆,从1865年开始学制由原来三年改为八年,二至八年级均开设笔译课程。(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从民国到新中国各个阶段,笔译也被列为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

项目组所在的学院历来高度重视《笔译》课程的建设。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笔译课程的教师就克服困难,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William Manchester的社会纪实名著The Glory and the Dream译成汉语(《光荣与梦想》)。由于翻译质量上乘,更由于翻译团队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上述译作至今为国内学界所推崇。

笔译课的开设

这个团队的部分成员从1979年开始正式开设《笔译》课。该课程主要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开课时间为一年。由于没有统编教材,任课老师就自己准备散页材料。当时笔译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翻译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团队的国际学术交流

为深入了解国外翻译理论建设的最新成就,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广外邀请美国语言学家、翻译研究学者奈达(Eugene A. Nida)来校作系列讲座。参加者除了我校的部分师生,还包括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教师。奈达回国后,将在广外所作的十场讲座以单行本出版,即Translating Meaning,时任广外副院长的王多恩教授为之作序。


笔译课成为校级精品课

1999年,笔译课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2012年,笔译课被纳入精品课程群,部分资源上网,发挥了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及社会效益。


团队参与承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奖

2001年,团队作为参与主体,承办了第十三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2018年,第三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由我校翻译学院承办,本团队的方开瑞等老师参与了三轮的评阅译文工作。

举办翻译学讲习班

定期举办翻译学讲习班。首届讲习班开办于2007年春季学期,邀请了辜正坤、谢天振、朱志瑜、王克非、穆雷等教授担任讲座嘉宾。之后,英文学院主办了许多翻译学讲座,本团队的成员主持讲座或担任讲座嘉宾。

组织教师到兄弟单位观摩学习

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学院及翻译系组织笔译任课教师到兄弟单位观摩学习、开展交流活动,这些单位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


笔译精品课建设

我院的《笔译》课自1999年就获选为大学的精品课,2012年经过重大更新后成为大学精品课网络课程体系的一部分(http://www1.gdufs.edu.cn/jwc/bestcourse/kecheng/54/index.html)。其中的部分资源,如课堂教学视频和论坛,成为广大笔译爱好者练习和学习的平台,在社会上引起良好的反响。

“英语笔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广东省质量工程—教学团队)获得立项

202012月,“英语笔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广东省质量工程—教学团队)获得立项,团队负责人为方开瑞教授。这标准着英文学院的笔译系列课程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笔译系列课程的开设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学院的笔译教学团队已开设出模块完整、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笔译101》(侧重笔译基础)、《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理论及方法)、《跨文化传播与翻译》、《英汉笔译》、《汉英笔译》(理解当代中国相关话语英译)、《文体与翻译》(文体学理论、文本分析方法及翻译策略)、《媒体翻译》(不同媒体的话语特征及翻译策略)、《商务笔译》(商务语言、制度化特征及翻译策略)、《笔译(3)》(包括英汉、汉英互译)、《时政翻译》、《翻译研究概论》(翻译理论的流派和方法)、《笔译工作坊》(笔译实践训练及实践管理)、《戏剧翻译赏析》(戏剧话语与传递策略)等多个课程模块(个别模块会根据情况略微调整)。笔译系列课程丰富并完善了我院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