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0月19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以下简称“英文学院”)建院60周年“英文院长说”主题访谈活动在白云山校区隆重举行。自1997年定名为“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以来的六任院长——方健壮、毛思慧、仲伟合、刘岩、温宾利、张欣首次同台,共忆学院三十年跨越式发展历程。这场深度对话不仅系统梳理了英文学院的奋斗史诗,更以鲜活的实践案例与前瞻性思考,为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宝贵镜鉴,成为中国外语教育界回顾发展历程、共商未来方向的重要学术盛事。
“英文学院说”主题访谈活动现场
育人铸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全人教育的双轮驱动
在访谈现场,首任院长方健壮教授回溯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学院的办学困境,他坦言当时面临着“外忧内患”的双重压力:社会对单一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萎缩,校内多学院开设英语相关专业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以方健壮为核心的学院团队率先提出“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尚沟通、会学习、能适应、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并将跨文化交际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贯穿外语教学全过程。
这一理念的提出,在当时的外语教育界具有开创性意义。彼时,中国外语教育普遍存在重语言技能、轻专业素养的倾向,英文学院率先打破学科壁垒,设立翻译系,同时保留文学系、组建语言信息系与旅游英语系,构建了多维度的学科架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探索不仅让英文学院的毕业生以“乐观、自信、好学、上进”的鲜明特质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更引领了全国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潮流,为后续中国外语教育从“语言工具论”向“能力素养论”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面对AI时代的外语教学新课题,方健壮强调,“会学习、能适应、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外语教育应引导学生主动拥抱技术,在终身学习中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如果说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英文学院的发展骨架,那么以戏剧教育为代表的全人教育实践则构成了其精神血脉。第二任院长毛思慧教授在访谈中详细阐释了将戏剧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通过“演绎经典”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完成剧本改编、角色分配、台词背诵、配音演绎等一系列复杂任务,不仅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更在审美素养、文化认知与团队协作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成长。英文学院的戏剧教育坚持数十年,留下诸多经典记忆。谈到戏剧教育的当代传承,毛思慧提出了“坚守经典、拥抱创新”的发展路径,建议在保留经典剧目演绎传统的基础上,结合AI时代的传播特点,开展短视频创作、精品片段推广等创新形式,并倡导成立专业英语剧团,打造标志性文化品牌。
学科立脉:翻译特色与均衡发展的战略布局
作为中国翻译教育的领军者和旗帜性人物,第三任院长仲伟合教授的分享系统梳理了广外翻译学科从孕育到壮大的全过程,为外语学科的特色发展与体系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1997年,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英文学院成立全国首个翻译系,成为翻译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学校成立高级翻译学院,翻译学科从英文学院剥离并独立发展,最终构建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为全国翻译教育提供了“广外范式”。
面对机器翻译的迅猛发展,仲伟合提出了理性的应对策略。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取代基础的语言转换工作,但在高端政治外交口译、文学作品翻译等需要情感共鸣与文化解读的领域,人类译者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外语教育应主动拥抱技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的翻译教育创新”,培养既懂技术又通文化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第四任院长刘岩教授则从学科均衡发展的角度,补充了英文学院的建设经验。她指出,2006年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的获批,实现了语言学、文学、翻译三大领域的均衡发展,为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学院推行的目标管理模式,将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工作纳入系统性评估,成为早期学科评估的“广外探索”,为全国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经验。她强调,英文学院的学科优势在于鲜明的国际化特色与实践导向,通过与国外高校的深度合作及“交际英语”“写长法”等教学改革,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生态,为当前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固本拓新:师资队伍建设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
第五任院长温宾利教授与第六任院长张欣教授的分享,分别从师资建设与新时代转型的角度,展现了英文学院保持活力向上的核心秘诀。
温宾利指出,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其任职期间,学院积极落实学校“云山学者工程”,通过“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了一批语言学与文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同时助力本土教师实现职称与能力的双重提升。他强调,理想的外语教师应兼具“教育情怀”与“专业能力”,在AI时代更要主动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
张欣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外人,见证了学院的发展历程,也主导了新时代的创新突破。面对“双一流”建设与新文科改革的时代要求,学院构建了“全人教育、分类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141”人才培养路径(1个拔尖人才培养路径、4个专业人才培养路径、1个跨学科培养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学院率先成立AI外语教育教学系,建设跨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即将落地广东省未来人文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院与院士工作站,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张欣提出,面对数字原住民一代的学生,英文学院应基于时代发展需求,铺设一条服务于他们的道路。
精神铸魂:外语教育的初心坚守与使命传承
访谈的最后,六位院长以精炼语言凝练“英文精神”:张欣谓之“四有:有历史的根、有世界的眼、有人文的魂、有未来的光”;温宾利概括“团结向上、进取拼搏”;刘岩强调“永葆初心、笃行不怠”;仲伟合总结“敢作敢为的创新精神、凝心聚力的奋斗精神、开放包容的奉献精神、和谐共荣的家园精神”四重内核;毛思慧以词抒怀“云护黄婆洞,风吹白千层。六秩弦歌育英才,薪火相传盛。语通四海春,志济家国运。再谱新篇向远疆,还看英文人。”;方健壮则寄望“Pursue of passions!追求卓越,争善争美!”。这些话语不仅是英文学院六十载精神传承的浓缩,更是中国外语教育界精神内核的生动写照。
六十年砥砺奋进,一甲子弦歌不辍。作为新中国外语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英文学院六十年的发展史,是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缩影。当前,正值全国新文科建设深入推进、外语学科数字化转型加速之际,英文学院以其独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与“全人教育”体系,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学院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戏剧教育创新、翻译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正与全国外语界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中外文明互鉴的时代使命同频共振。站在新征程起点,英文学院将秉持“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推动中外文明互鉴为使命,激励新一代英文人接续奋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英文院长说”(左起:吴庄、方健壮、毛思慧、仲伟合、刘岩、温宾利、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