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英美文学精品课程(2008-2013)
“英美文学”精品课程建设5年来,团队成员针对建设目标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英美文学教学团队获“校级A类教学团队”称号(2007年),文学系荣获“广外大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和“广外大英文学院认真奖教金优秀团队奖”(2011年)。课程凸显了人文素质内涵,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实践教学思路。
“英美文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主要包括:
1.课程资源网站:目前已经建成英国文学课程网站、美国文学课程网站、英语戏剧大赛网站、英美影视资源库。
2.教研项目:团队成员承担广东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5项,其中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英语文学教学改革”已结项。
3.教研论文:团队成员共撰写教研论文11篇,研究成果分别刊登在《中国英语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
4.教材:团队成员共出版教材7部,其中2部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二、英美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3-2018)
“英美文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自2006年获批准以来不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转变教学理念并提高教研能力,不断推进教材的出版修订计划并完善与更新课程网站,积极促进该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
1.课程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自2006年以来,团队成员在境外取得学位或研修人数达到100%,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比例达50%。主持参与省部级和校级人才培养计划5人次。
2.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研。团队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研项目并撰写与教学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和跨学科教学理论,如交际教学法、文学语用学、默会理论等,努力促进现代教学技术与理念在文学教学的应用。团队成员成功申报了8项省、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发表了11篇教研论文,人均教研经费1.2万元;同时更新网络课程教学视频5次。
3.重视教材出版和修订。团队已经出版英美文学系列教材7部,同时2次组织相关教师参与《英国文学阅读与欣赏》和《美国文学阅读和欣赏》的修订工作。
4.加强课程网站建设。陆续在广外大校园网教学平台放置了近100部影视资料,并建立校园FTP平台以收录了众多专家学者前来我校讲学的实录。
5.重视“实践教学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建设。课程组成功举办了14届英文学院戏剧大赛,并配合该赛事开创了实践课程“戏剧工作坊”和“小剧场”。
三、英美文学一流课程 (2020-2024)
1)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020)
“英美文学”省级线下一流课程依托广外国家级一流英语专业建设点和外语 A 类学科平台,在思政理念打造、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均衡全面发展。课程着力于“金课”建设目标,有序推进课程“两性一度”建设。
课程原负责人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刘岩教授,现负责人为广东省英语专业教 指委主任委员,广外英文学院院长,国家级一流英语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张欣教授。团队成员职称、年龄和文化背景结构合理。七名成员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4 人,讲师 2 人;45 岁以下青 年教师 5 人;中国籍教师 5 人,美国籍教师 2 人。团队成员均在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领域长期耕耘,教学效果突出,科研成果丰富。
课程团队依托省级教改项目(重点)“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英语文学教学改革”和“以本为本,学术育人:高水平大学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等一系列外国文学课堂思政研究主题,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在本校线下课程年授课对象 500 人左右的同时,课程网站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深受喜爱。此外,从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SPOC 课程、MOOC 课程上线,课程辐射面逐渐提升。
课程组成员在文学教学和文学研究的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承担了省级、 校级多项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发表了成体系的教学研究论文,围绕“人文教育旨归”、“文学教学与全面育人”“文学教学手段创新”等展开,教研反哺课堂教学,科研反哺育人。
2)省级线上一流课程(2021)
“英美文学”课程是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也可作为非英语专业素质培养的通识性课程。作为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它对于提升学生英语水平,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以及构建人文知识和文化会通意识多有裨益。
课程于2019年立项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并完成课程设计和视频制作,于2020年4月上线“中国大学慕课网SPOC平台”,供本院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使用。
课程于2020年9月起上线“中国大学慕课网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向全社会开放;于2021年8月上线“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2021年11月课程上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
课程对社会开放使用以来,收获了众多社会学习者的好评,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的课程评价为4.8分。学习者认为课程内容翔实,既有对文学史的梳理又有对文学作品的解析,对考研学习大有裨益。而且课程模式新颖,人机交互充分,教师线上引导有效,因此跟在学校课堂同步学习一样有效率。
3)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2024)
“英美文学”自2020年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解决了线下课堂内容多时间紧、讲授多拓展少、学生实践资源匮乏等问题,线上以慕课带学文史基础知识、以“对分易”平台引导学生自学交流、以虚拟仿真实验训练学生舞台实践,线下以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纠偏和拓展、学生创编比赛等方式夯实学生学习成效。
“英美文学”混合式教学以学习、思辨、实践为导向。课程实践依托“英语戏剧大赛”,把课程内容和课堂实训转化为戏剧育人成果,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线“私播课”提炼预习知识点,“智慧教学平台”组织在线讨论,以问题促思考,以论坛促生-生互学,以群管理进行师-生答疑。“英语戏剧舞台实践”虚仿实验提供学生演练舞台设计、配音演绎机会。课程注重中外文学内容的“互融”,赏析方法的“互鉴”,文学与社会的“互动”。课程思政育人特色使教学团队荣获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四、英美文学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021-2023)
“英美文学”课程自2020年获批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项目起,落实了以下主要措施:
1.运行SPOC课程,校内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完善线上学习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验。SPOC课程主要服务英语专业必修课“英美文学”和“英语文学导论”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自2020年3月起至今,SPOC已在平台运行了7轮,每个学期的修课人数均超过300人,至今修课总人数超2200人。SPOC课程帮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完成在线单元练习、参与在线研讨,掌握英美历史演变、社会思潮、文学现象等基础知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结合“英美文学”SPOC,解决了线下课内容多时间紧的问题,把线上文学常识学习和线下学生赏析实践优化结合。同时,为了给混合式教学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开拓更多学生实践机会,课程组设计和开发了“英语戏剧舞台实践虚拟仿真实验”,并获批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
“英美文学”SPOC课程
2.多平台运行和管理“英美文学”在线开放课程。“英美文学”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在中国大学慕课网(2020年9月起上线)、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2021年8月起上线)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慕课联盟(2021年11月起上线)均有开课,选课人数合计达16000人。在线开放课程提供视频学习和单元知识检测,同时课程的助教团队引导学生进行研讨,互动充分,且有外籍教师在线指导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国大学慕课网开课截图
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开课截图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开课截图
3.推广英美文学课程理念、 在线课程和混合式教学策略。课程组成员在教法研究方面,定期组织研讨交流,并积极以参加研讨会、组织教师培训、开展实践工作坊等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等推广。项目负责人张欣教授在第十六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2023年4月)上作题为“数字化赋能下的英语专业新常态”的平行论坛专题报告。在2022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2022年11月)上,张欣教授组织了“技术赋能外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分论坛,其中课程组核心成员付晶晶副教授以“英美文学”混合教学为例,展现如何把SPOC、虚拟仿真实验和互联网教学平台结合,打造“互联网+”新时代下的教学新生态。

五、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英语戏剧虚拟仿真实验(2023年)
“英语戏剧虚拟仿真实验”由“环形剧场仿真”、“莎翁故居实景仿真”和“梦幻舞台创意实验仿真”三个模块构成,通过16个戏剧舞台实践知识点,使实验者身临其境,体验戏剧高阶性知识。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个性化舞台设计和角色演绎,提供个性化、创新性实验仿真平台,填补了传统戏剧实践教学高成本、高消耗带来的局限性,使所有学生获得参与高挑战度戏剧演绎实践的机会。
一、实验必要性
“英语戏剧舞台实践虚拟仿真实验”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家级一流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英美文学》和专业核心选修课程《英语戏剧》的实践教学模块,是“英语文学+戏剧实践”线上线下课程群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契合四维度需求:
(1)学生需求:戏剧舞台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剧场运作和团队协同,提升综合素质,备受外语专业学生关注,参与度极高。但由于戏剧团队要求高,彩排周期长,戏剧舞台实景成本高,剧场空间要求高,使最终得以体验戏剧舞台导演和戏剧角色演绎的同学,占比很小。此外,学生外形条件和表达能力的差异,使大部分期待通过舞台实践提升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学,无法获得机会。虚拟仿真项目可满足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实践的需求。
(2)教学需求:戏剧舞台实践将语言技能类课堂(由语言知识输入和语言交际实践输出构成)与文学类课堂(由文学理论及文本输入和文学批评性鉴赏输出构成)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戏剧表演的“具身认知”功能,提高学生身体感知度和参与度,构建情境性、感受性、能动性的真实戏剧舞台实践课堂,提升外语专业语言技能性和人文素养性双重教学效果。
(3)专业需求:戏剧舞台实践有助于提升外语专业学生语言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鉴赏力、思辨力、感知力和表现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突显外语专业人文学科属性。
(4)社会需求:戏剧舞台实践在高校、中小学和各类培训机构中作为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受众面广。由于场地、师资、团队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有效普及。虚拟仿真项目可满足不同类别院校机构教学的需求。

二、实验实用性
虚拟仿真项目在满足广泛需求的同时,不受限于时间、地点和团队限制,大大提升了戏剧舞台实践的普及性。
(1)时间灵活性:实验摆脱了戏剧团队彩排的时间限制,可作为学生课前体验、课中实践和课后提升的自主学习工具,其反复可操作性适合课堂教学不同阶段的具身性体验需求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2)地点灵活性:实验摆脱了舞台实景场地的地点限制,学生可自行选择适合的空间进行排练和体验,提升了实验的实用价值。
(3)人机交互性:实验操作的个体性将学生从戏剧表演群体性要求中解放出来。人机交互式实验,有效缓解部分学生舞台初期表演的紧张感,有助于建构实验者的自信心,提升舞台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