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分论坛发言
作者: 来源:发布日期:2022-11-10


 

2022年11月5日,“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会议旨在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新时代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提供新思想与新方法。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世界26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襄学术盛宴,线上直播参会者逾4000人。

11月6日上午, 800余位专家学者分50多个分论坛就相关议题展开学术探讨与交流。讨论议题涵盖环境人文学中的伦理建构、文学想象与科技伦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后理论时代的文学阅读、文学中的战争、和平与伦理研究、东方文学伦理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文学伦理学与世界华文/华人文学、从脑文本到伦理选择、新文科背景下的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疾病文学的医学伦理学研究等,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共同研讨。

 

 

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日本近现代文学

特别分论坛 1

本论坛于5日晚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多友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陈秀武教授评议。本论坛共有14位学者线上参会,议题主要围绕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日本近现代文学展开。与会学者大都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了深刻的见解,并分享了研究经验。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多友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林敏洁教授、同济大学刘晓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邱雅芬教授、吉林大学徐明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晓辉教授都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思考和分享,并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多元化、疾病叙事、生态批评等联系起来,这不仅拓展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内容,更展现出议题的时代前瞻性和进步性,为跨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语言大学周阅教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秀强教授则聚焦于中日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同时也兼顾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京都女子大学刘小俊教授与山东师范大学李光贞教授则关注了了中日文学的互译问题,其中刘小俊就翻译伦理学在日本文学中的汉译研究发表了较为深刻的见解。东北师范大学陈秀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洁教授、厦门大学吴光辉教授、南京大学叶琳教授注重文学本身的书写与叙事策略,他们将文学批评融入时代与地域,从而拓展了文学文本的解读途径。评议人陈秀武教授对专题发言作了精彩的点评,他高度赞扬了与会专家的发言议题,并感谢他们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发展做出的指引和贡献。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多语种文学研究

特别分论坛 2

本论坛于5日晚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发起举行。本论坛共有21位学者线上参会,议题主要围绕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多语种文学作品研究开展。与会学者大都是各高校的多语种在校研究生,他们的分享议题大多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不同语种的多个作品进行了解读,范围涵盖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韩语、越南语、印地语等多个语种,让人耳目一新。此次论坛,青年学者们的无私分享不仅展示了他们优秀而专业的外语水平,推介了鲜为国人熟知却成果辉煌的外国文学作品,更是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这些作品中的深刻体现和叙事动力阐释得淋漓尽致。评议人茅银辉指出,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的大议题背景下,各青年学者以各自的学科专业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手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运用到不同语种作品的分析当中,这不仅推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跨国界和跨学科的蓬勃发展,还预示着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将“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环境人文学中的伦理建构

分论坛1

本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陈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谢超副教授、三峡大学陈月红教授、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大理大学胡英副教授主持,由北京林业大学南宫梅芳教授、香港岭南大学龚浩敏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韩启群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素杰教授和上海大学苗福光教授评议。本组聚焦环境人文学中的伦理构建,对动物伦理、生态与环境伦理、人类世、自然观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本组发言人一方面从生态视角探究诸如“物转向”的理论话语、译者生态伦理和“删截叙事”等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发言人苗福光、高贤铭、刘纬州、刘明雨、毕宙嫔、唐建南、郑昭梅、梅笑寒、杨嘉雯、李昕、周玲、唐婕、袁霜霜、李玲、袁源、孙蒨蒨、韩启群、龚浩敏、南宫梅芳、陈月红、谢超、韦清琦、邵薇、邱小轻、鲁顺、付文中、张羽洁、薛滢钰等关注了文学文本中的环境伦理问题,对《悼念集》《金色眼睛的映像》《耻》《树民》《上层林冠》和《失乐园》等文本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动物伦理、自然书写等进行了阐释与探究。本组发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意识,将生态学、叙事学、文学伦理学批评等理论相结合,聚焦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人文问题,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展现出较强的人文关怀。

文学想象与科技伦理

分论坛2

 

本论坛由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黄芙蓉教授评议。本论坛聚焦文学中的科技想象与科技伦理:付嘉轶探讨了《佐利姑娘》中的印刷资本主义与共同体构建问题;郭敏分析了利里奥媒介技术审美批评的伦理进阶;黄芙蓉与单予辉合作解读了《神经漫游者》中三重世界的隐喻;宋嘉珊探讨了哈代《塔上恋人》中的科技伦理;宋可欣分析了小说《少数派报告》中的科技伦理与选择困境;魏晓婷研究了《黑暗的左手》三部曲中的性别乌托邦想象;吴恩婕探析了《弗兰吻斯坦:一个爱情故事》中的科技伦理问题;吴远青探讨了《K氏零度》的科技伦理;杨丰仪解读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的伦理混沌与伦理身份建构;张艳分析了托马斯•品钦小说《梅森和迪克逊》中的价值理性;赵静蓉通过研究科幻小说与侦探小说的会通探讨了伦理的想象与实验。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后理论时代的文学阅读

分论坛3

本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主持,大连理工大学蒋书丽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后理论时代的文本分析,对文学与伦理、批评的道德责任等问题展开了探讨。陈昊从文艺理论视角分析了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核心思想;陈后亮重读瑞恰慈的《文学批评原理》,探讨了其对批评的道德责任的忽视;何霜从伦理学视域分析了《莎乐美》的不同译本体现的伦理书写;蒋书丽研究《包法利夫人》中爱玛这一形象表现出的文学和伦理的博弈;马成成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了《孟子》中的儒家情感与政治;施郁雯剖析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白人性研究;宋艳平从“洞穴之喻”视角剖析了《克拉拉与太阳》中人物复杂的心理认知;于韡航揭示了《雇员们》中现代人独有的生命体验;张克博探析了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印度之行》中的男性形象书写;张林轩剖析了努斯鲍姆与波斯纳之争、“伦理转向”的出场;周义豪以《回响》为对象,从伦理等三个层面探析了“建构”的内在机制。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后现代伦理主张

分论坛4

 

本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陈世丹教授主持,泰州学院王祖友教授评议。本组对后现代作品中的伦理观念进行了探讨。蔡汶铤分析了《杯酒留痕》中的反帝国忧思;常童慧对《路》的后现代伦理学进行了解读;陈世丹讲述了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要义;谭雅珍分析了《月亮虎》的不确定性;黄贺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后现代伦理主张;李珍玲分析了现代身份的伦理结构角度;段少明从“她者”分析了《市场上的爱情》中的伦理诉求;刘双怡分析了《快乐基因》中的科技伦理书写;尚宛锜论述了特德斯小说的后人文科技伦理;赵莉莎探讨了《洛丽塔》的伦理叙事;王梓钰介绍了哈丽雅特诗歌的伦理想象;王祖友讲述了后现代文学作品中后主体性和后现代性思维;吴琼探讨了《我这样的机器》中的身体隐喻;谢梦昕关注了《时间之间》中父亲们的伦理选择;闫哲分析了《格萨尔王》后现代语境下的神话重构;郑亮分析了当代经典后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关身体、地球和命运的发展和想象;李金云分析了《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的伦理诉求和选择;唐麟翔分析了《瑞普·凡·温克尔》书中的伦理选择;姜峰介绍了《摩天楼》中的反乌托邦空间;周伟薇讲述了后人类伦理与文学批评话语构建。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中外诗歌研究

分论坛5

本论坛由湖南大学陈晞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桑翠林副教授评议。本组主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中外诗歌研究进行了探讨。陈宁从“艺术去人化”理论出发,探析了西班牙极端主义先锋诗歌的伦理意义;付玉群研究了蕾·阿曼特劳特《精深》中的疾病叙事及其诗学价值;梅晴莉从语图叙事角度解读了诗歌《水牛》中的动物伦理;陶世龙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探究了《丽达与天鹅》的版本与修改中的脑文本与诗歌创作;韦元龙从读者对诗歌口语化的抵制,探究了中国当代诗歌美学伦理的理性回归;叶红婷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了罗伯特·彭斯爱情诗中的择偶观;钟洁则探究了《小妖精市场》中女性的伦理困境;王靖对印度《苏尔诗海》艳情诗中的爱欲叙事和由此产生的伦理困境进行了研究。

人与机器人的共生协存与伦理纠缠

分论坛6

 

本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副教授主持,中山大学江晖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人与机器人的共生协存与伦理纠缠,围绕机器人文化与历史、科幻中的人机关系和科技哲学思考展开。黄亚菲探讨了埃利斯《大草原上的蒸汽人》中的蒸汽人在西方早期类人机器人想象中的承转意义;李尉博分析了美国文化中机器人概念由自动机到机器人,再到赛博格的转变;张颖比较了早期欧美电影呈现机械的两种风格;孙旻乔分析了“日常系”日本动漫中的人型机器人;李小杰从情感视角分析了科幻电影中的人机伦理现象和现实中的人机伦理问题;司金杰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人类的伦理选择与仿生人的科学选择间的冲突;穆霄宇、王庚楠和周媛媛分别讨论了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中作者对人工智能的矛盾态度、人类对AI形象的认知转变以及小说中的伦理冲突和伦理选择;于雪比较并反思了机器拟人化三条主流的证成进路;吴雯探究了人工智能教育面临的伦理问题。

类型小说的反类型化叙事与伦理功能

分论坛7

 

本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敏锐副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杜鹃教授评议。本组主要聚焦类型小说的非类型化叙事与伦理功能。发言人张远以科幻小说《移魂有术》及由此改编的科幻电影《缉魂》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了近未来世界生物科技的发展,如记忆移植技术的极端使用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犯罪、伦理、道德等问题。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中的科技呈现,其背后都反映着深刻的伦理问题,对人类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欧美现代主义文学

分论坛 8

 

本论坛由浙江大学高奋教授主持,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对伦理道德的关注。陈思和马晔皆以《奥兰多》为研究对象,前者探讨了作品的叙事伦理,后者则关注了作品的生命伦理;方晓梅分析了《背德者》中纪德的道德观;高奋探讨了《维多利亚名人传》中存在的伦理选择和人格表现;黄晶解读了《森林》中人物的身份伦理;林武凯分析了《衰落》与英国绅士传统的关系;刘永强阐释了霍夫曼斯塔尔的思想体系;刘玉通过《O的故事》表达了对现代伦理的思考;张锦展现了《伤心情歌手》中的伦理选择与伦理意识;赵峻探索了王尔德作品伦理探险的新阈值;赵梦鸽研究了《弗兰肯斯坦》中的伯克美学;王爱素探讨了《逾矩的罪人》中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

科幻小说中生命书写与伦理关怀

分论坛9

 

本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谷红丽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詹玲教授共同主持,深圳大学江玉琴教授和上海戏剧学院支运波教授共同评议。本组主要聚焦科幻小说的生物技术和生命想象,对克隆人、人工智能和赛博格等后人类伦理问题展开了讨论。崔丹、支运波、王一平、王雪晴分别从身份建构、算法与情感政治、生命伦理原则、情感书写的角度对《别让我走》进行了分析;常新亚和聂晗分别探讨了《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技术焦虑、后人类伦理困境;王晓惠和张佳音、李云、邢瑞桐、赵洪素、王佳鑫探讨了《托诺邦盖》《爱,死亡和机器人》《时光机器》《姐姐的守护者》等小说中的伦理反思;黎奕菲、刘晓华、覃露珊、谢恺晴、谢雪茹、王爽和张琪等人关注了“地球之种”系列、《弗兰肯斯坦》《凤凰之书》《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叫我乔》、赫胥黎和莱辛等,针对共情、科学家伦理责任、生命政治、后人类叙事、残障伦理、美德伦理和环境伦理观进行了分析;詹玲和江玉琴分别探讨了中国科幻小说中的人造“新人”想象和赛博格生命叙事。

世界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分论坛10

 

本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谭渊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荣教授、外交学院冯洋博士共同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何卫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恩维教授、东北大学杨林副教授共同评议。本组聚焦世界文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陈影、冯洋、宗冰洁从伦理角度分别探究了《讲故事的人》与本雅明“雅努斯”风貌、德里达的诗歌、《巴马修道院》的幸福观;李睿、孔煜、李雪松、高翔、吴雅芳、李晨龙、蒋瑛、聂盼婷、操子琪、刘萌怡从种族、女性、后殖民、历史、帝国怀旧、民族性等视角对《朝圣者之路》《息·望·忆》《一号牢房》《中间航道》《美》《东方芭蕾舞女》《残月楼》《小岛》《美国佬》《迷失的孩子》进行了分析;谭渊探究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与《金镜》中的政治伦理;国荣指出了希利斯•米勒之“文学终结论”在中国的影响;何卫华分析了《流浪地球》与中国“世界主义”的重构;俞茉分析了吉尔罗伊“黑色大西洋”理论综述;杨林研究了布达佩斯星期日学术团体与世界文学;陈恩维分析了汤姆斯的中国小说翻译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

文学中的战争、和平与伦理研究

分论坛 11

 

本论坛由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胡亚敏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胡敏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俊松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文学中的战争、和平与伦理研究。陈俊松探讨了《追寻卡西亚托》中越战创伤的记忆重构;姜慧玲剖析了《权力的走廊》中的爱国主义、世界主义与科技伦理;雷敏探讨了《宽宥》中的战俘困境与伦理选择;李梦雨探讨了《警戒》中的战争的框架与伦理困境;刘可心则分析了《苏菲的选择》与生命政治的现代伦理秩序;乔西汀探讨了《重要的日子》对《无事生非》的改写;任梦怡研究了《美国人》中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转换、道德重建;石雁研究了文学伦理学视域下《愤怒的回顾》中的战后婚姻伦理;于瑞智探究了《无极形》中的情感政治;余璐探讨了新印象主义绘画视域下《无极形》中的情感共同体建构;赵雪梅着眼于基于基督教文化与道德责任的创伤认同,探讨了创伤理论视域下文化创伤的认同基础及其运作机制。

“新维多利亚小说”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分论坛12

 

本论坛由对外经贸大学金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高奋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新维多利亚小说”与文学伦理学批评。蔡梦艳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水之乡》进行了文学伦理学解读;蔡志全对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的“生命互动”进行了研究;韩一铭以《阿努比斯之门》为例,就魔幻与权力叹息研究了蒸汽朋克小说中的话语颠覆与解构;刘金鹰对新维多利亚小说《藻海无边》中的后殖民伦理进行了探讨;刘小姣剖析了《海藻无边》中历史重构的伦理选择;谭敏分析了安娜玛丽·雅戈斯《缓流》中的性别政治和伦理困境;杨旭探讨了A.S.拜厄特《婚姻天使》中女性身份建构的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东亚文学

分论坛13

 

本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李俄宪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树福教授评议。本专题论坛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聚焦于东亚文学的伦理特质和伦理价值。李俄宪教授探讨了川端《雪国》系统的伦理结构特色,论证作品中人物最终伦理选择的结构性要素;廖心茗以中国本土作品《狂人日记》为本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启蒙主体形塑;林雪琪和池水涌分别以历史小说《梦天》和奥斯卡获奖电影《寄生虫》为本探讨了不同时代下韩国底层人民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徐婷婷、席宇航、张鑫、崔中星、周纯玲、朱春丽、高红霞、赵斯雨以《疯癫老人日记》《银河铁道之夜》《命运的长线》《阁楼里的佛》《厨房》等不同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为研究载体,对日本女性、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加以阐释,表达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穆锌、曾思齐、王茜、付瑜、肖红、王琳则从文化比较角度出发,对中、日、韩、朝四国思想、文学、文化多方面的碰撞与融合做出了深层剖析;杨英杰从心理学角度对《挪威的森林》进行了跨学科分析。

非人类叙事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分论坛14

 

本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敏锐副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磊教授评议。本组围绕非人类叙事与其背后蕴藏的道德警示和伦理启迪为中心展开讨论。发言人李敏锐关注了非人类叙事的形式特征,聚焦石黑一雄的作品《别让我走》和《克拉拉与太阳》,借以克隆人或机器人究竟是人类还是非人类这一涉及人的本质的核心问题,深入剖析了石黑一雄小说中的非人类叙事特征及其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引起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深刻反思。陈海容则从新物质主义的视角出发,对《看不见的城市》中城市之物的文学建构进行了阐释,表现了其对城市与自然伦理关系的深刻思考。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外传播研究

分论坛15

本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主持,武汉理工大学李银波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资源研究,通过梳理中外伦理道德批评的理论谱系、术语以及核心命题,开展伦理学批评与古今中外学术对话的争鸣。陈春儿、杨建阐述了美学与伦理学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如何寻找二者之间平衡的重要议题。王卫新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推陈出新、兼收并蓄的特色,展望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未来。苏学林、何辉斌则进行了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性研究:苏学林探讨了“契约伦理”的理论源流、跨学科路径与阐释空间;何辉斌将伦理研究与认知学结合,从人类的四个认知层面对文学审美进行探究。

文学人类学与伦理学批评

分论坛16

本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李永平教授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苏永前教授评议。本组就文学人类学与伦理学批评展开讨论。邱玉祺从《未知的恐怖分子》看后“9.11”时代澳大利亚社会的伦理困境;商梦圆研究了紫荆故事的伦理价值与文化传统;白家瑞探讨了《救生船》宝卷中的伦理意识;谢小青分析了《破邪显证钥匙宝卷》;彭绍辉从风物故事出发研究了文明互鉴;苏永前分析研究了布鲁斯•林肯神话研究的知识伦理学视野;刘芷言研究了网络游戏副本中的生命伦理;成之珍根据温特森的“万圣节”短篇小说,探讨了知觉与身体、生与死的伦理意义;李一雷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文学的“新异化”;党从心和李永平以汉学家管佩达性别研究为切入口,探究了佛教女性之伦理观与文化;周虹君从口头诗学研究出发,提出了对文学文本论的几点思考。

东方文学伦理批评与跨学科研究

分论坛17

 

本论坛由天津师范大学黎跃进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曾琼教授、深圳大学王春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东方文学中的伦理批评与跨学科研究,从不同学科、层面、维度对东方文学的道德伦理精神和审美意蕴展开了探讨。黎跃进聚焦于赫勒敦的游牧文化伦理取向和启示;王春景探究蒂娃卡鲁尼作品中印裔女性的美国梦与伦理困境;李春香探析了泰戈尔的现代伦理观的形成;李文博聚焦于《罗摩衍那》流变中的伦理化取向;李雨婷通过莫言的《蛙》反思了代孕中的伦理与法律困境;李臻聚焦于“耶稣三部曲”中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内涵;刘莎莎通过鹿叙事,探讨了日本土著神话中动物叙事的伦理意蕴;门赐双研究了《幻影之盾》中的东方禅宗与剑道思想;孟智慧探析了《中国印度见闻录》中丝路交流的东方镜像叙事;吴鹏聚焦《饥饿同盟》中的革命共同体的问题;杨延峰考察了尾坂德司对中国抗战文学接受的伦理考量;曾琼探究了“茶”在“朱鹭号三部曲”中对于中国书写的多重含义;周启宇探析了印尼女作家乌塔米小说的女性写作伦理;张乌兰研究了新世纪二十年蒙古国文学域外的交流与传播;王晓燕以牛马叙事切入,考察了农业与游牧文化精神伦理发展趋势。

英美战争小说中的创伤叙事、伦理困境、伦理反思和伦理选择

分论坛18

本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胡敏教授主持,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胡亚敏教授评议。本组聚焦英美战争小说中的创伤叙事与伦理学批评研究。陈馨研究了麦克·莫波格小说《柑橘与柠檬啊》;董卉湲、张慧分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黄帆探讨了伊娃·韦弗小说《华沙的木偶男孩》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李润研究了《我辈孤雏》中战争记忆的生成与叙事伦理;林含妍思考了战争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困境;杨康探讨了英国战争文学中叙事伦理的演变;李璇分析了《英雄之死》中乔治·温特伯恩的伦理困境;王永幸进行了冷战小说《暴露》的文学伦理学解读;张琪解读了《亲爱的,我想告诉你》;庄晴从文学伦理学角度解读了《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中的战争创伤;罗茵探讨了《钦迪特事件:关于缅甸战争的回忆录》中的创伤书写与伦理困境。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20世纪英美小说研究

分论坛19(1)

 

本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刘兮颖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冬青副教授评议,主要聚焦于20世纪英美小说研究中的伦理表达。其中刘兮颖教授深入探讨了《修配工》主人公的创伤记忆与共同体形成的关系。但颖丽、周莹、罗理浩分别以心理学、文学地图学等跨学科视角,探析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了不起的盖茨比》《V.》中的伦理问题。陈越、胡星怡、黄丽清、黄天颖、邵蒙洁、赵艺瞳以《好邻居日记》《鼠族》《美国牧歌》《愤怒的葡萄》《丹·雷诺莱姆豪斯的魔像》《分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品中的社会、非暴力、生态、城市、代际、记忆等伦理问题。段铭章、韩慧探讨了《形影不离》《恩惠》中的女性伦理身份问题。陈晨、何林、李楚瑶、罗晓娜、倪一笑、聂素民对《黑水》《多亚》《莫失莫忘》《克拉拉与太阳》《1984》《寂静》《苏格兰人的书》中的伦理秩序、伦理选择、伦理教诲等问题进行分析。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20世纪英美小说研究

分论坛19(2)

 

本论坛由宁波大学段波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马岳玲老师评议。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20世纪英美小说研究主题下,王向红、王育烽、王冰冰、温桢昊、吴佳琪、吴素芬、吴雪晴、赵洁、吴兆凤、杨明月、杨晓旭、尹媛、张玲慧、张圆、张云秀、张正春、吴霞、黄淑菁、张山鸣等通过《漂亮冤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美国牧歌》《帕里斯·特劳特》《欢乐之家》《耻》《赎罪》《巴比特》《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嘉莉妹妹》《美国式婚姻》《动物农场》《野草在歌唱》《拉格泰姆时代》《阁楼上的佛像》以及约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等文学媒介,对英美国家的社会伦理秩序、伦理平衡、职业伦理、消费伦理、女性伦理困境、伦理环境和伦理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下的空间、科技与性别

分论坛20

论坛由南开大学刘英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方英教授和南开大学刘英教授共同评议。本组聚焦于从伦理的角度研究文学中空间、技术、以及性别的表征。方英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空间批评二者之间的借鉴、组合与生发;陈婷婷从空间视域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柏青哥》中的乡村女性;林绛雪解读了《格列佛游记》中的嵌入式地图,研究其叙事的空间伦理问题;穆玉瑶以《羚羊与秧鸡》为例对动物伦理进行了解读;汪志宇探讨了《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女性空间建构;吴津京围绕《黑暗的左手》,探析了女性乌托邦的科幻畅想;朱新竹探究了气候小说《拾骨》中的家庭空间和伦理选择;朱永玲探究了《克拉拉与太阳》中后人类社会的空间伦理;许佳乐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研究了狄更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赵静研究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空间政治与伦理选择;刘英教授指出探讨文学如何构建和谐空间,促进“科技向善”的技术伦理,从而实现文学作为“行动者”的伦理教诲功能。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东南亚文学

分论坛21

 

本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圣杨教授主持并评议。本组围绕东南亚文学的伦理表达,对伦理困境与伦理选择、伦理意识与伦理环境、伦理价值与伦理共同体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纪士欣探讨了《风华正茂花亭亭》中的婚恋书写,考察了作者的创作倾向;李鸿烨分析了《桃花梦记》中的伦理选择,探究了作品的教诲功能;骆秦分析了《湖面如镜》中女性角色们的“出走”与“回眸”,探讨了作家的伦理责任;阮英民从伦理的观点重新解读了越南当代文学的“雅佺文祸”,探讨了作家、批评家和读者的伦理立场;涂文晖着眼于南越华文短篇小说的婚恋书写,探究了南越华人知识分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韦丁华探究了《流俗地》中“多样性”构建马来西亚民族国家伦理共同体的方式与愿景;杨慧莹探讨了《上邪》中马华同性恋边缘群体的离散经验;张卫国探究了《貌迎貌玛梅玛》中的伦理环境和伦理价值;陈诗揭示了《伊瑙》中当时社会的封建道德规范。

文学伦理学与世界华文/华人文学

分论坛22

本论坛由暨南大学蒲若茜教授、暨南大学肖淳端教授主持,暨南大学许双如教授、暨南大学李亚萍副教授评议。程钥枝探究了《雌狐月饼复仇记》中的禅宗思维;程智贤、魏楚璇探究了《小小小小的火》的边缘人物和伦理解读;付娆就《敦煌本纪》进行了伦理解读和分析;龚青文与郭海平研究了《爸爸的妻子》的灾难叙事与伦理荀泽;何哲欣探析了《青蛇》中的伦理问题;李亚萍探析了美国华侨小说;盛莉关注了《乐善录》的伦理问题;潘敏芳剖析了丁零诗歌中的创伤与超越;蒲若茜探究了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伦理问题;马晓欢阐释了对《家》的解读;宋佳音、黄瑞、王栋文、郭紫薇、肖淳端、许双如、杨春琪、杨丹、吴娟、王贤君、张惠婵、张俊萍、杨海宁、邹蕙鸾、赵瑞萱、赵志军、涂文晖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对不同的文学、文本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从脑文本到伦理选择:文学伦理学批评核心术语与文学文本解读

分论坛23

 

本论坛由浙江大学特聘副研究员任洁主持,浙江大学杨革新教授评议。本组聚焦于文学伦理学批评核心术语与文本解读。曾玉玲、陈钰冰、留晓佳探讨了《永恒的终结》《趁生命气息逗留》《长日将尽》中的科学选择和脑文本;王子柯、闫亚如、丁琪瀛、郭桓维、韩承延、庞可盈、李咏春、候贝妮、张秀、杨玉立、蒲雅竹探讨了《家》《时间的噪音》《你以为你是谁?》《秘密》《羚羊与秧鸡》《弑父之殇》《野草在歌唱》《卡斯特桥市长》《威尼斯商人》《英国佬的另一个岛》《浮现》中的伦理身份和伦理困境;周密、卢冰、李卓讨论了《东京人》《野草在歌唱》《向苍天呼吁》中的斯芬克斯因子和伦理选择;叶晓娟、钟检妹、朱桐研究了《贝利咖啡馆》《理智与情感》《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婚姻家庭伦理;叶小妮、余珣、董凯、楼昱分别阐释了《白鲸》的生态伦理、乔治·爱略特的同情伦理、梭罗的思想以及毛姆的作家创作伦理;王秋实、曹雅洁考察了文学和谍战剧中的叙事。

文学伦理学与21世纪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

分论坛24

本论坛由清华大学生安锋教授主持,中国矿业大学周英莉副教授评议。本组对21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展开了探讨。陈天慧和郭海霞从伦理学角度解读《守望灯塔》中达克的悲剧;戚宗海研究巴特勒的理论路径;陈欢研究了《前女友》的家族伦理身份认同;姜峰探索了《摩天楼》中现代主义高层公寓的反乌托邦性;金琼对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进行了阅读批评;李红钰探讨了隐形进程视角下《丽南山的美人》的伦理问题;付佳瑞研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下中西翻译的比较阐释;李俊芳分析了年代剧《人世间》的伦理维度;戚天韵研究了疯癫亚当三部曲的法哲学与文学伦理学;尚广辉分析了《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的道德选择;宋晓涵剖析了《大河湾》的正义观;王元江探究了《美国膝》中亚裔美国人的伦理选择;王紫薇分析了现实主义文学伦理书写的真善问题;辛月探究了霍米巴巴的中国接受史;张文曦讨论了弗莱的共同体想象;周英莉对全球本土化视域下非洲中心论和体知儒学超越观进行了跨文化研究。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外传播研究

分论坛25

 

本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主持,武汉理工大学李银波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文学伦理学的理论资源研究,通过梳理中外伦理道德批评的理论谱系、术语以及核心命题,开展伦理学批评与古今中外学术对话的争鸣。评议人李银波教授从传播学角度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在英国的传播进行考察。朗梦晨、陈广兴、刘棋文、熊卉以具体的文本为研究对象,对知名西方作家作品中体现的伦理价值展开了深入的探索。此外,韩存远探讨了当代英美文学伦理的新变与镜鉴,王璐分析了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批评理论与主张,董旭的研究对伦理选择与对话伦理进行了剖析,王青璐从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以及文学价值三个层面对“伦理错位”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

旅行文学中的伦理关照

分论坛26

 

本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俊武教授主持,信阳师范学院柳士军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旅行文学中的伦理关照,14位发言人对移民叙事、种族伦理、体育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田俊武着眼于当代文学研究的旅行转向以及旅行文学中的伦理学关照;柳士军重点关注中美旅欧游记的生态伦理建构与想象的比较研究;刘海英以济慈叙事诗《拉米亚》为研究对象,从旅行叙事和文学伦理学批评双重视角展开讨论;吴娟娟借佛罗伦斯·艾斯柯的长江之旅呈现跨文化旅行书写形式创新的伦理价值;王丁莹通过分析杰克· 伦敦的亚太叙事与伦理选择,认为其伦理选择是基于其民族身份。此外,常思瑶、高尔聪、黄馨文、马玥、王子君、赵飒飒以及刘抒悦分析了《森林绿》《掠夺者》《小小小小的火》《乔·特纳来了又走》《真相大白》《摩洛哥》等作品,对旅行文学和文学伦理学的纵深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脑文本与认知批评

分论坛27

 

本论坛由武汉理工大学李银波教授主持,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评议。本组聚焦脑文本与认知批评。学者们通过对脑文本与文学人物的道德情感、脑文本与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脑文本与认知批评具体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从跨学科的视域拓展了脑文本理论的研究,开阔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新思路。来自东国大学的韩国学者金英敏首先发言,他围绕“如何阅读大脑文本与数字文本”这一话题,将文学伦理学中“脑文本”概念延伸到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中;宁波大学的赵雪岩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女主人公范妮的脑文本,阐述了她在身体与伦理上的成长历程,强调了角色的伦理选择与脑文本之间的密切联系;台州学院的刘富丽、王琬婷则从马尔克斯作品《百年孤独》出发,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斯芬克斯因子”这一概念同涂尔干的神圣凡俗二分法结合,对《百年孤独》中的伦理禁忌进行全新阐释;伦敦大学的罗怡,从神经认知科学中的内隐学习实践出发,分析了《包法利夫人》与《人生若如初见》两部文学影视作品被封禁的原因,并得出了文学教诲影响社会认知的结论。

新文科背景下的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

分论坛28

本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李纲副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焦敏教授评议。本组聚焦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研究载体及其视角多样性。邓宇萱从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探析了该类文学当前审查机制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全星谕以《魔鬼的算数》为例分析了圆满结局的叙事策略在儿童文学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即幸福结局会克制读者的伦理批判,掩盖诸如政府缺陷、家庭矛盾和种族歧视等问题;李纲以童谣为载体,研究了其中方言运用、生活场景及地方风物描述对儿童乡土身份意识建构过程的影响;刘敏则从美育视角出发,立足自然、艺术、生命三个维度,对儿童诗的审美价值进行了阐述;吕洪波以图画书为载体,分析了创作者如何通过图文之间的一致性或矛盾表达其伦理观念;张德澳亚以《长袜子皮皮》为例分析了儿童生活的伦理环境对其成长的影响,进而揭示现实中儿童遭遇的伦理困境,呼吁成人对其重视并改善。

疾病文学的医学伦理学研究

分论坛29

 

本论坛由南方医科大学王中强教授主持,南方医科大学龙艳霞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疾病文学的医学伦理学研究。陈文玉探讨了《我不是药神》视觉艺术中的伦理诉求;韩利敏探析了《素食者》中医学伦理价值;李兴然分析了《钟形罩》中的美国医学伦理情况;马曼华探讨了《长日入夜行》中奥尼尔疾病书写背后的伦理隐喻及悲剧美学;聂宝玉探讨了《缝不起的伤痕童年》中叙事的医学疗治功能;沈博分析了《鼠疫》中的伦理思想;石凌子指出《特里斯坦》中的诊疗悖论;王璇指出《老漂》中对非洲女性身体存在的医学非正义现象;王奕晴分析了《长日入夜行》中的成瘾叙事及戏剧的医学应用;肖艳玲分析了《鼠疫》中边缘人的生存焦虑与救赎;谢堇源探讨了《无名者》中的疾病书写。

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与伦理批评

分论坛30

 

本论坛由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雪岚主持,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岩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文学中的暴力书写与伦理表达,对大屠杀事件、族裔、创伤等伦理问题展开了探讨。刘雪岚指出犹太大屠杀施害者文学中暴力叙事的伦理转向;刘岩探究了大屠杀事件施暴者中的文学表征及其伦理困境;吴林凯分析了《大披巾》中的文体风格与犹太难民伦理困境;高天琪指出《复仇女神》与施害者文学的伦理挑战;聂海浪探究了《黑狗》中意象的抽象化和象征化建构;王卓聚焦美国非裔私刑戏剧的祛暴力书写与伦理动因;李嘉婧探析了《地下铁道》中的白人伦理冲突与困境;刘晨茜指出《尼克尔男孩》中的暴力书写与伦理关怀;董文静结合叙事理论,探讨了《博西》中矛盾叙事和伦理身份的勾连性;李岚欣、谢梅考察了《看不见的人》中的暴力叙事和团结失序;罗舒蔓关注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中的暴力书写与失语者;王昕彤以创伤叙事分析了新世纪东北文学中的伦理悖论。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叙事

分论坛31

 

本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瑾瑾教授主持,吴瑾瑾教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朓副教授共同评议。本组围绕美国南方文学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叙事展开讨论。吴瑾瑾以《国王的人马》为例,讨论了罗伯特·潘·沃伦的道德观与内战后美国南方伦理秩序重建;王朓针对《去吧,摩西》中的伦理与叙事展开发言;陈子莹和李舆悦分别以斯塔克·杨的《玫瑰如此之红》与艾伦·泰特的《父辈》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美国南方内战记忆与伦理身份重建的问题;侯月华从空间视域的角度出发,以安德鲁·来特尔的《天鹅绒角》为研究对象,围绕南方女性的伦理透视展开讨论;崔杨笑和高艺榕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作品中艾米丽的伦理选择等问题;余结飞分析了《玻璃动物园》中的隐喻性疾病叙事。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分论坛32

 

本论坛由华南理工大学李昀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评议。本组讨论聚焦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探究“流散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王铎探究了《罂粟海》中的全球化书写与世界主义思想,认为作家借助这些“庶民乘客”联手反抗并最终挣脱劳工船羁押的经历,暗示只有无产阶级才拥有解放人类的革命潜力,因为共同的处境和利益促使他们建立跨越民族的兄弟友爱;王梦遥把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反生活》放置在阿皮亚和努斯鲍姆的世界主义语境中来考察,认为文本中无论是从地理空间的流动,还是对反犹主义、犹太流散问题、巴以冲突等问题的探讨,都折射出罗斯对个人层面、民族层面、跨民族、种族层面的世界主义的伦理关切。

当代英美戏剧伦理批评研究

分论坛33

本论坛由广州大学研究生张君仪主持,广州大学张连桥教授评议。本组透过西方戏剧中的伦理冲突,聚焦人物的伦理选择与身份问题。黄家骏、张煦、朱德全、魏宇、刘冰青、张君仪围绕阿尔比的剧作《山羊》《三臂人》《在家在动物园》等,从欲望书写、互文性、身份建构、伦理焦虑等角度进行了探讨;陈颖怡与孔瑞聚焦谢泼德戏剧中的伦理悖论与幽灵侵扰;刘慧、张晓彤以多视角解读了奥尼尔的剧作;李欣玲、张天怡从伦理困境、历史与伦理角度研究了阿瑟·米勒的戏剧;王萌、杨叶聚焦于荒诞派戏剧家尤奈斯库和贝克特,并进行了伦理新探;林辰研究了T.S.艾略特的“现代”原始主义;王友梅研究了《晚安,妈妈》的母女共生幻想关系;何淑敏、李云博分别透过《蝴蝶君》《伤心之家》聚焦于伦理困境;薛武探究了《我爱 XXX》的先锋意识;朱慧敏、李正一、潘清文从悲剧伦理原因、道德教诲、改编版与原作互动等方面解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赵秀兰与徐然围绕古希腊与文艺复兴剧作进行了伦理叙事与道德理想探析。

外国文学中的多物种音景与伦理想象

分论坛34

 

本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敏锐副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磊教授评议。本组讨论聚焦于外国文学中的多物种音景与伦理想象。发言人刘艺婧把目光聚焦在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上,以其作品《到灯塔去》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从声音入手,分析伍尔夫如何成功营造出两次世界大战间令现代人迷茫的音景,并超越日常事物的表象描绘内在的生命体验;王希翀从赫胥黎所提出的“小说的音乐化”这一概念出发,从叙事结构与叙事内容两个层面对《美丽新世界》进行剖析,旨在全面寻求赫胥黎通过模仿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实现对“现代性问题”的隐射这一跨媒介模仿路径;王丹从西方哲学的“观看”到“倾听”的生存范式转换视角出发,解读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中“观看”范式下主体的现代性困境以及在“倾听”范式中主体所实现的存在论超越。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儿童文学研究

分论坛35

 

本论坛由北京语言大学张生珍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姜淑芹教授评议。本组重点关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儿童文学研究的相关议题,如儿童文学与动物伦理、儿童文学与战争伦理、儿童文学与科技伦理等。本组发言既涉及对宏观问题的学理审视,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了辨析评判。张生珍和舒伟聚焦儿童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转向等问题,探索儿童文学批评跨学科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审视文学创作和研究与所有相关学科融通、交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陈蔘和卿翼帆探讨了儿童文学中被忽视的群体形象,残障群体和老人形象。汪涟、崔筱、刘江、刘贻丹、杨晓敏从物叙事、后人类主义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儿童文学如何重构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动物主体性等;崔昕平、孙钰萌和袁欣悦以当代战争为题材的儿童小说为研究对象,透视其中战争伦理表达的精神内质与意义;侯冬梅深入阐释了日本儿童文学《鹿王》,分析作品中的伦理之维和医疗科学之维如何体现人类族群发展过程中感性与理性的交锋;霍盛亚和姜淑芹以绘本小说《巴纳巴斯计划》和《当代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原创书系》为例,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生态伦理教育功能;尚诗淇则关注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法律伦理问题,将儿童视为迎来真正实现种族平等的曙光;林伟、刘惠敏、刘晓书、任雯缨、思媛媛、郑松筠、朱慧琳重读了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如《螺丝在拧紧》《偷心的贼》《小红马》《天空落幕时》《勇敢的船长》等,挖掘了其中呈现的儿童伦理选择、伦理身份认同等问题。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动物叙事

分论坛36

 

本论坛由兰州大学张同胜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蒋竹雨副教授评议。本组聚焦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动物叙事,对动物伦理理论、动物拟人化叙事、拟动物化叙事、动物变形叙事、动物寓言、动物神话、动物科幻故事、动物儿童故事、动物民间故事、动物绘本故事、动物动漫等议题展开探讨。蔡欣如从动物研究视角出发,提出《白鹭》中被他者化的动物仍然能够引起人类的伦理回应;曹旭探究音乐剧《猫》的动物伦理,强调爱与宽恕之于拯救灵魂的重要性;符音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相关理论探究了孙悟空形象之由来;苟永开研究中西方“龙”在文学、传说、历史故事中的伦理叙事建构;张欣在文学伦理学的视角下观照“女性动物化”的书写策略和理论方法。此外,范诗云的《伦理美学视域下的庄子内篇动物形象研究》、冯燕琴的《<狩猎愉快>对“狐狸精”叙事的多重反叛》、伏娆的《伦理秩序的破坏与重构: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敦煌本纪>解读》等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学术分享。

文学中的生态、性别与伦理

分论坛37

 

本论坛由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石平萍教授召集和主持,李长亭教授、张莉教授和陈金星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本组主要就文学中的生态、性别与伦理主题及其交叠与关联展开讨论。石平萍以美国族裔文学为例,阐释了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交织性的理论机理;李长亭、张莉、陈金星分别探讨《辛格顿船长》中的物物交换与中国元素、《乌有乡消息》中的女性形象与共同体建构,以及杰斯米妮·瓦德的非裔文化创伤书写;张高杰和李晓灵、徐方宇分别剖析了电影《芳华》的伦理选择和逻辑意义以及越南汉文小说叙事的性别伦理转向;周宁、王钢、遇美娜、李俊璇、白睿翔、王泽、张光琳,徐向阳、柳仟、魏丹萍、郑云鹤就文化创伤、性别象征、伦理批判、生态审美和生态女性主义等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韩红宇、宋文强、郭瑞睿分别解读了作家奥尔科特、科托、富恩特斯作品中的生态伦理、生态批评和共同体思想;黄川、赵小玲对加拿大族裔文学和伊朗社会女性共同体进行了梳理和阐释。

非洲作家的伦理选择

分论坛38

本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主持,卢敏教授评议。本组围绕非洲文学中的伦理选择展开了讨论。发言人曹玉洁、程雅乐、贡建初、蓝云春、李丹、李阳、李子涵、龙雨、卢敏、万中山、王文娴、徐立勋、薛丹岩、杨贵岚、游铭悦、袁俊卿、朱伟芳分别以纳丁·戈迪默、科克尔、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恩古吉、德罗莫、查尔斯·蒙戈希等非洲作家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为研究载体,对非洲民族文化、亲缘与家庭伦理、非洲文学的失语、沉默及本土化书写、色彩隐喻与历史隐喻内涵、作家与文本的流散症候及女性生存困境、尼日利亚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全组聚焦于非洲文学的叙事特征与非洲作家的伦理选择,在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掘了非洲文学在文化认同、价值体现、伦理选择中的独特美学表征,探究了非洲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世界流散文学的共性特征。

 

英美海洋小说中的伦理关切

分论坛39

 

本论坛由宁波大学段波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马岳玲老师评议。基于海洋的特殊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潮莉、马岳玲、易捷心、齐佳敏、张南燕、赵雪岩、吴丽月、杨浙琪、樊雨婷、张山鸣、赵美娟这十位发言人以《启蒙之旅》《泛浊:一则淹沉故事》《瓦斯冈萨雷斯》《愚人船》《劝导》《红海盗》《海妖》《海狮》以及美国南北方民族小说家西姆斯与库柏的文学作品为研究载体,不仅对宗教伦理冲突、“跨界”情感共同体、海洋生态价值、海洋与话语构建等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也为海洋文学小说翻译提出了伦理关切。

科学选择 vs. 伦理选择:后人类/非人类科幻研究

分论坛40

本论坛由苏州科技大学郭雯副教授主持,郭雯副教授和西南科技大学黄开红教授共同评议。本组聚焦科学选择与伦理选择,对机器人与人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黄开红讨论了《安德的游戏》中安德的犯规游戏和伦理选择;梁家铭、刘佳礼、陆欣立、罗紫蓄、庞淼皆以《克拉拉与太阳》为研究对象,分别探讨了伦理选择语境下的具身焦虑、伦理选择与科学选择、降格、异化与复位、宾诺莎情感理论视角下的自爱与他爱、“他者”叙事与后人类伦理思考;林泽正研究了《人猿星球》中后人类生态场域的共同体想象;郝晓瑜和权雨皆从文学伦理学视角研究了《神经漫游者》;王发发探讨了《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身体危机与伦理困境;汪希以《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为研究对象,剖析了科幻文学中主体性的界限及伦理;易雪菲以《领悟》《软件体的生命周期》及《巴比伦塔》为主要文本,探讨了特德·姜科幻小说中的伦理主题;张严予研究了《弗兰肯斯坦》中科学造人这一跨越科学边界的行为。

非洲文学的伦理学批评

分论坛41

 

本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晖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夏评议,本组讨论聚焦于非洲文学中的伦理问题。在本分论坛中,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成为热门探讨对象。常京晶、高添、张朝阳和高佳睿均以古尔纳的小说《天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伦理成长、空间隐喻、创伤书写和双重叙事进程等角度进行了解读。古尔纳的其他作品也不乏热度。陈虹霏以其作品《赞美沉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中讽刺的呈现方式和深层意蕴,而齐心则探讨了文中的伦理选择与共同体想象;魏晓涵从记忆叙事伦理的角度入手探索了《海边》传达的伦理意图;史伟丽分析了《最后的礼物》中伦理身份认同困境与伦理选择问题;黄夏则探讨了《离别的记忆》中的阈限空间与身份危机。除此之外,刘敏杰以阿契贝的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非洲历史变迁中的伦理危机。王磊则从共同体角度入手探析了米亚·科托的小说《母狮的忏悔》中的女性生存伦理困境。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分论坛42

本论坛由东北师范大学徐彬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李昀教授评议。Arjita Raj 和Sahel Md Delabul Hossain 探究了Chadar Badar 的艺术形式;Bholanath Das 和Sahel Md Delabul Hossain 探究了《狩猎与女巫》的生态女性主义;陈瑞红分析了英国19世纪的中世纪主义思潮;丁柏予探析了《儒交信》的跨学科研究及其宗教“皈依”维度;公冶健哲讨论了列夫·托尔斯泰文艺思想中的“共同体”意识;胡悦就《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伦理解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展开分析;雷晓敏探究了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代际伦理”;刘庆来分享了阿特伍德《浮现》中的动物性、动物伦理及德性伦理实践;廖峰探究了《宠儿》后现代伦理共同体建构;聂庆娟对《啊,拓荒者!》中的新农民书写与国族共同体构建进行了分析;王素英对温特森小说中的共在伦理与生命共同体想象进行了研究;王雨对国内外库切作品共同体研究进行了评述;张燕探析了《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共同体意识的另一重想象;张桐瑜探析了18世纪西方启蒙话语中的东方共同体叙事;赵文聪研究了离岸共同体的伦理困境。

英语诗歌与文学伦理学批评

分论坛43

 

本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桑翠林副教授主持,湖南大学陈晞教授评议。本组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出发,对英语诗歌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了讨论。陈舒敏从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原则的角度,讨论了蒲柏的《夺发记》及其洛可可风格插画的艺术呈现;林佳怡从叙事学和伦理文学批评的角度对《欺骗》中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中的伦理问题和伦理选择;夏晓柳探讨了济慈诗歌中的疾病与生态伦理叙事;苑华美分析了《卡内基音乐厅:获救》中的荣誉法则,对伦理环境进行了探讨;最后,周洁解读了达菲戏剧独白诗中的讽刺策略与伦理批判。

作为伦理表达的族裔书写

分论坛44

 

本论坛上半场由苏州大学荆兴梅教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管建明副教授评议,下半场由中南民族大学袁雪芬教授主持,管建明副教授评议,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总结。本组的讨论话题主要聚焦于族裔文学中的伦理表达。管建明、郭晓睿以及刘翠翠分别探究了《爱的历史》《天佑孩童》《探求银羊毛》中的伦理关系、肤色伦理及商业伦理;林斌、邱泽静、饶雪、田妹玉、沈萍、唐欢以及王彦彦的发言聚焦于《天生好手》《美国佬》《卡鲁基之夜》《圆屋》《流沙》《高加索》以及美国新移民小说中的伦理困境、伦理身份和身份认同问题;李慷、刘丹翎与王辰、乔传代、王辰晨与朱方芳、王苑苑以及荆兴梅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分别对《冒充白人》电影改编中的种族冒充与操演、《无可慰藉》中主人公的精神困境、菲立普·罗斯的“自传四部曲”、《亨利·鲍克斯·布朗叙事》儿童文学改编中的伦理与政治、《哈莱姆之怒》中海姆斯的道德观、《哈莱姆洗牌》中的资本逻辑与商业伦理进行了探讨。此外,闵敏、乔娟、许娟、颜娅娜、杨婕、杨兴隆和王薇、袁雪芬、孔令然、余薇还探析了文学文本中的反叛女性等问题。

俄罗斯文学的伦理学批评

分论坛45

 

本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树福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李俄宪教授评议。本论坛围绕俄罗斯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展开讨论。司俊琴分析了20世纪上半期、中期“解冻”思潮之后及苏联解体后三个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道德价值取向;王树福教授指出契诃夫独幕剧以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选择为情节手段,以自由主义和人道关怀为人文基调,以庸常生活的幽默质朴为诗学表征,以启蒙理性与个性自由为诗学理念,形成一种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并置的幽默诗学;赵雪以叶罗费耶夫的小说《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为本,分析了作者以酒为媒介,解构历史与现实,反抗权威与经典,抗拒世俗的桎梏,以期唤醒庸碌且死气沉沉的民众,对俄罗斯人的自身困境和种种心灵病症表达深切的忧虑;朱珈瑶剖析了《野猫精》中本尼迪克的伦理选择与人性裂变,其兽性因子、人性因子和神性因子的斗争与博弈,揭示了乌托邦世界中人性的裂变与命运,表现出俄罗斯文学中独特的人性观和伦理观。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南亚英语文学

分论坛46

 

本论坛由江南大学袁雪生教授主持并评议。本组聚焦南亚英语文学中的伦理书写,从身份、殖民、国家建构、集体自我叙事、叙述话语、作家的伦理诉求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孔媛通过梳理斯里兰卡英语创作的历史流变,指出斯里兰卡英语文学虽然展现了文化的分裂,但结束流亡却是其创作持续的伦理诉求;吴凯书讨论了《世代相传》中的特异叙事策略,认为该作品是作家在其想象家园里对多元民族的历史进行的一种美学创造;武琳通过再现小说《低地》中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选择和伦理意识,探寻了作者隐藏在作品深处的伦理蕴涵。

物叙事中的伦理建构

分论坛47

本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敏锐副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杜娟教授评议。本论坛聚焦物叙事中的伦理建构,在物质史、文学史和伦理学的关照下,挖掘文学作品、影视文本和哲学思想中人和物的本质及关系,重新认识文学意义世界中物在叙事结构、形式与功能上的作用。李云竹分析了原始伦理观的审美维度:从艺术起源到伦理建构;梁靖羚探讨了阿特伍德小说《证言》中的物叙事与伦理建构;潘伍豪分析了“与物为春”——一种人—物伦理新秩序的建构;王鑫冉则探讨了吉特·塔伊尔《大毒会》中的兽化危机及伦理期待;周兵以贾平凹的“秦岭系列”小说为中心,研究了博物诗学视域下的秦岭想象;张美杰从ANT视角研究《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非人行动者。

加勒比文学的伦理表达

分论坛48

 

本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周敏教授主持,曲阜师范大学林瑛副教授、同济大学高卫泉助理教授评议。本组聚焦科加勒比文学的伦理表达,对身份、世界主义、生态、区域等伦理问题展开探讨。蔡逸婷探究了《藻海无边》中克里奥尔女性身份与伦理选择;程孟利指出《火枪岛》中“超物”与气候变化的伦理责任;高卫泉通过重读法侬的《全世界受苦的人》,提出阿尔及利亚的“凯尔特时刻”;林瑛探讨了霍尔将身份的文化政治研究引入英国文化研究;张云锦通过德勒兹的生成理论解读了《黑豹红狼》中的生成动物概念;谢涛在世界主义视域下考察了《身着狮皮》中的本体、移情、全球正义;盛小红探析了加勒比文学中形式美学对西方政治的反叛并呼应世界主义伦理;吴璇研究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米格尔街》人物语言文化危机;张瑞探析了《让人东倒西歪的酒》中英国殖民教育体系对黑人的殖民化;张雪峰指明加勒比女性作家书写爱情幻灭以展现女性意识与话语建构。

替代医学想象中的文学伦理批评

分论坛49

本论坛由南华大学蒋天平教授主持,福州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甘振翎副教授评议。本组围绕替代医学想象中的文学伦理批评展开。蒋天平与韦晓娟探讨了社会建构下《霍乱时期的爱情》对殖民医学的逆写;施嘉翌和王亭亭研究了《番石榴园的喧闹》中替代医学对西方医学的反写和本土医学的建构;曹小菁探讨了《真实生活》中种种隐性歧视下的黑人酷儿;甘振翎聚焦《秀拉》中的精神病学诊断与医护伦理问题;郭紫君与谭淑文从殖民精神病学视域研究《灵异推拿师》;李宛容与胡朝霞研究了《痴心与浊水》中的白化病隐喻与民族国家觉醒;谭睿洁与易蕊英以英语小说《黄帝疗法》为个例,探讨流散视角下印度文化中的《黄帝内经》;阳洋与孙文静围绕残疾文学、医学与人文等议题探讨了迈克尔·贝鲁贝访谈录;王芷从替代医学视角对《鸦片职员》进行欲望解读;杨莉与纪琳研究了《萨满》中的殖民医学与印第安替代医学;杨心怡与瞿亚妮谈论了《疾病解说者》中的疾病意象与世界主义。

文学伦理批评学的跨学科研究:亚洲文学与电影的再现

文学中的流动性、社区与伦理

分论坛50

 

本论坛分为上下半场。韩国外国语大学林大根教授主持上半场,议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跨学科研究:亚洲文学与电影的再现”。韩国庆熙大学、高丽大学、国立江原大学、崇实大学的学者Seiik Kim、Hohyun Lyu、Sojeong Oh和Sunghee Jin论述了《Pachinko》等作品中的伦理身份、结构和困境。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生虞婴揭示了电影版《印度之行》的深刻伦理内涵。(韩国)建国大学的Jinhyoung Lee副教授主持下半场,同属该校的学者Jinsuk Bae、Taehee Kim、Yeonhee Woo和Myungsim Yang围绕“Mobility, Community, and Ethics in Literature”这一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庞好农教授对以上发言进行了逐一点评,并分析了小说《云游》所反映的当代社会热点伦理问题。总之,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武器。

 

上一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外国文学文化系列讲座(四)
下一条:第11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年会主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