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学院语言学与信息英语系
一、专业方向定位及特色优势
英文学院语言学与信息英语系历史悠久,是全国语言学研究的重镇。桂诗春、桂灿昆、王宗炎、李筱菊、钱冠连、何自然、宁春岩等前辈学者在此奠定了语言学学科的坚实基础,是“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的创始单位。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依托该系建立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为本领域全国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本系具有三大特色,共同作用推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三方面不断发展。一是深耕基础学科建设,一大批语言学家勇攀高峰,在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语言学系全国领先的地位。进入新时代,一代青年学者学成归来,继承了老一辈学者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文科建设中扎根基础学科,默默耕耘,进一步夯实了学科基础。二是秉持创新精神,注重开拓研究范式,拓展研究领域,推进学科融合,相继推出心理语言学、语言障碍等交叉学科研究,在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同时,其产出的成果也为社会生活带来了变革。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一线开展教学。近年来,积极打造师德传承工作坊,引导青年师生汲取精神力量,勇于攻坚克难,传承外语人的历史使命。创建拔尖人才实验班,成为英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亮点。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成效
本系依托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国际前沿及国内领先优势,通过齐备的语言学课程体系和精良的语言学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语言学训练,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知识、能从事语言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能胜任对汉英语言功底要求较高的涉外单位或外资企业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主要包括:
(1)英语语言能力。
(2)汉语语言能力。
(3)跨文化交际能力
(4)科研能力。
(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本系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就业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以2023为例,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5%,毕业生进入外交部、省市级事业单位,世界500强企业、教育业和互联网相关行业,毕业生平均薪酬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本系毕业生的升学率占到总毕业生的六成左右,境内升学多分布于国内高水平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境外升学率占总升学人数的半数以上,其中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占比较高,包括牛津大学、南加州大学、爱丁堡大学等。
三、课程体系
本系致力于打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主体学科设计课程推行依托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围绕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汉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五方面能力的目标,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例如现代汉语、话语分析、语言学论证以及计算语言学等课程。同时,课程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类,以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被分为四类: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在保证学生拥有必须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进一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培养具体领域的研究能力。
此外,本系坚持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修读上施行主辅修制,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可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日语、法学、外交学、软件工程、应用心理学等专业。毕业时符合相关条件,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或辅修学位。
作为本系的课程体系亮点,英语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特设针对课程特点的课程体系,遵循“一制三化”的课程培养模式。首先是导师制,聘请教授、博导担任任课老师、班主任及导师,精神感召、言传身教、坚持学术引领之道;二是课程的国际化,课程设置与国外语言学系课程匹配,支持学生赴境外高校交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定期聘请国际一流学者开设讲座和各类工作坊;再是课程的个性化,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选课方案,倡导学生在“做中学”,依托导师科研项目或学生大创项目等培养人才;最后是小班化,课程设置以15人为标准,综合考察语言能力、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等。整体课程设置涵盖了语言学各个分支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教学、二语习得、一语习得、语言障碍等前沿科学。
四、师资队伍及教研教学成果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师31人,其中博导10人,硕导19人,教授比例37.5%,副教授以上比例近60%,是全院乃至全校高级职称比例最高的系部之一。我系老中青传帮带传统悠久,学术梯队合理,先后涌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优秀人才。他们传承老一辈语言学家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扎根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5年发表SSCI、A&HCI检索国际高质量论文130篇,CSSCI核心期刊论文140篇,成功获批国家社科项目18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7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文社科奖项6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深入一线,认真教学,多名教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女教职工风采人物”、“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少部分成果列举如下:
(1)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魏在江)
(2)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1,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论元结构及其句法推导(韩景泉)
(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23,认知复杂度和个体差异视角下的任务设计及促学机制研究(23BYY157,谢元花)
(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8,英汉语句法与语义接口的比较研究(18AYY002,韩景泉)
(5)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and achievement: a stud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中国小学生外语学习焦虑与成绩关系研究),2021,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胡潇译(第一作者)
(6)Co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sources of feedback in EFL learners’writing(外语学习者写作中的多源反馈研究),2021, ASSESSING WRITING,牛瑞英(第一作者)
五、合作交流、实习、就业/升学情况
本系不仅致力于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助力学生的职业发展,也通过与国外高水平高校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每年均派出一批优秀学生赴英、美和其他国(境)外知名高校深度访问学习,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顿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等。毕业后,超过一半的学子选择继续前往国内外高校深造,近五年六十余名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学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多前往教育行业、政府机关、互联网。自媒体等相关行业工作,自2018年以来,49名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为基层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其中参与西部计划项目学生4名,三支一扶项目2名,应征义务兵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