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正文

区域国别与跨文化系

日期:2025-10-31

作者:佚名

审核人:

浏览次数:

区域国别与跨文化系


一、专业方向定位及特色优势

区域国别与跨文化系,其前身可追溯至英美文化系,这一系别于2005年6月,在英文学院原文学文化系的深度整合中诞生。当时的英美文化系,其实脱胎于文学文化系的英美文化专业方向,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的一次重要梳理与重构。随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家教育部对新文科与大外语建设的日益重视,英文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战略,对文化系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提升。在学院领导的精心规划与统筹下,2024年1月和6月,文化系迎来了系名的优化与完善,正式更名为区域国别与跨文化系。此举不仅是对学科发展方向的精准定位,更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阐述,新的系名不仅强调了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也凸显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熟练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对接国家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战略目标,为培养新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系独具如下四大鲜明特色,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筑了培养区域国别和跨文化研究人才的坚实基础:

(1)师资力量:本系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具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在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广阔的研究视野,这是培养国别和跨文化研究人才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2)教研融合:本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深度结合,通过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和教研成果,不断推动学科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教研的优质结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路径支撑。

(3)课程体系:本系科学规划课程群,注重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实用性,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区域国别与跨文化研究能力。这些课程既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平台支持:本系得到了学校和学院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大力支持,这不仅为本系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更是本系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后盾。在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引领下,本系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成效

本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英语语言功底、出色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级英语专业人才。我们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区域国别和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能够胜任区域和国际文化交流、新闻传播、影视媒体、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同时,本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通过严谨的学术训练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期望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能够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为未来继续深造和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终,本系期望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杰出代表,为推动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体系

本系课程体系丰富而完善,以科学构架的专业教学课程群为基础,全面涵盖了区域国别研究、跨文化交际、文化研究等多个核心领域。本系既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多门专业课程已成功跻身省级精品课程之列,如《当代英国概况》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视频资源共享课程,而《电影文化》则荣获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大众文化研究》和《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亦被评为省级示范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

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本系教学团队积极投入《跨文化交际》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并倾力打造“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模块培养”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此外,以区域国别学和跨文化为专业核心,本系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精心研发了数十门卫星课程,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科学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有效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同时,本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有专门的实践性课程和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及教研成果

现任系主任:许景城

历任系主任:彭保良、韩锐、焦敏、李成团、潘莉

教授:欧阳护华、焦敏、李成团、潘莉

副教授:韩锐、黄群英、史亭玉

讲师:郭岚、胡政敏、王琼、许景城、张松山、蔡忱岑

外教:Fred Parker、Yuan Hao

退休教授:祝丽仪、赵一农、张平功、彭保良、丁少彦、钟虹

本系拥有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学术造诣深厚、科研创新能力强,而且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层次高,不断追求卓越。这支队伍包括多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海外归国的学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系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以及外教2人,这些教师均拥有境外读书、进修、访学的宝贵经历,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高达61%,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4%。本系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入选省部级和校级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4名,南粤优秀教师1名、云山杰出学者1名和云山青年学者1名。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本系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积极开展科研和教学融合研究,每年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诸多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论文。同时,多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省级教改项目。此外,本系教师在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了多部重量级的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本系还拥有广东省科研创新研究团队——“语用文化和身份构建研究”团队。该团队聚焦分析跨文化交际模式和文化传播路径等前沿领域,引领国内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革新,为我国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系筹建多个教研中心,如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心” “语言学、文学与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对接英文学院未来人文实验室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与教研平台。


五、合作交流、学习、就业/升学情况

本系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组织的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和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专业技能大赛(如英语戏剧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笔译大赛、口译大赛),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表达能力;学术沙龙和文化交流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讨学术问题、拓宽文化视野的平台;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进行跨文化研究,本系教师精心打造了一支充满活力的学生队伍,指导他们开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适应情况调查研究等课题。在此基础上,本系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国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能力。

目前,本系正在积极申请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模块培养的虚拟仿真试验”,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先进、逼真的实践平台,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本系还聚焦区域国别学、媒体话语、新闻传播话语、国际政治话语、数字人文学、医学人文学、环境人文学等研究领域,定期举办相关学术研究论坛和竞赛,为学生提供与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和创新思维。

本系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不仅可以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领域发挥所学,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了助力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本系通过一系列科学严谨的专业训练、人文教育、就业指导、实习实训等方式,全方位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提升职业素养,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在毕业生去向方面,约65%的学生选择就业,主要流向媒体、政府、外企、国企、私企、教育等领域;而35%的学生则选择继续深造,学生升学流向通常为国内外知名学府,如南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西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等。这些就业去向和升学深造则进一步证明了本系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六、宗旨

本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习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显著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技能与人文知识:拥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广博的人文知识面,为在各种场合下流畅自如地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2)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与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跨文化语境的交际需求;

(3)国际视野:熟悉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历史、和文化现状,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协作、领导能力,能够胜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

(4)研究能力:掌握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5)中国立场:具备中西文化对比意识,能够用英语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 广外官微

  •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 © 202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