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从“屏幕”到“镜子”:高一虹谈中国英语教育情绪

日期:2014-10-31

作者:文:房洁聆 图:陈奕铿

审核人:

浏览次数:

本网讯 10月27日晚,一场题为《投射之“屏幕”与反观之“镜子”》的著名教授学术讲座在七教水上报告厅举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一虹担任主讲。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代表学校向高教授赠送了纪念品。
讲座由英文学院院长温宾利主持。英文学院的部分教师及英文学院2013、2014级硕士研究生、全体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陈建平向高一虹赠送纪念品

情绪:从激情与疯狂到恐惧与担忧
自改革开放讲起,高一虹分别从政府政策、培训机构和学习者的角度分析了国人在不同阶段英语的学习、使用和教育中所产生的各种强烈的情绪情感。她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便提出了“多快好省”培养外语人才的政策,在全社会掀起了如“李阳疯狂英语”般激烈而疯狂的英语学习浪潮;在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英语教育方式欠佳,其陷入“费时低效”之争,社会上蔓延着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英语教育改革计划以来,恐惧与担忧取代了前两者,人们对英语教育的讨论和思考再次出现高潮。


观众认真聆
投射之屏幕:历史心理情结
“英语教育像是一块屏幕,在其两面投射着我们的矛盾情感。”高一虹说。她通过表格分析得出,这种矛盾情感形成于鸦片战争时期半殖民的历史情境,从那时起,国人在英语教育方面逐渐形成了“对文化认同的维持与扩展、对西方文化的敬畏、崇拜与恐惧、憎恨”的历史心理情结。该情结在改革开放后,便演变为实现现代化理想和文化身份维护的一对矛盾。同时,它也是造成我国英语教育情绪变化的根源。“这在相当程度上是想象和再生产的自我固化。”她说。
高一虹谈英语教育新出路

反观之镜子:探索新出路
  高一虹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已在相当程度上“去领土化”,因而英语教育的标准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与其将英语教育当作心理投射的屏幕,我们更应使其成为一面镜子,供我们反观自己矛盾的认同需求、情绪情感。”也就是说,国人应该以更加开放和更具建设性的心态去看待外语和母语教育,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观众热情提问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活跃,高一虹就大家提出的疑问作了详细的解答。期间,陈建平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与建议。他告诫同学们,作为英文专业的学生,应该把英语作为working language来掌握,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被社会上的各种不良主观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判断。

  • 广外官微

  •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 © 202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