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游晓晔博士与我校师生畅谈英语写作“跨洋互动”

日期:2013-06-16

作者:文:刘灏、伍志伟 图:冷旭

审核人:

浏览次数:


    本网讯  6月14日下午两点,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和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主办的云山教师沙龙第17场“网络时代的英语写作跨国互动与科研交流”在9教204成功举办。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系、亚洲研究系副教授游晓晔博士,与我校师生分享了他在英语写作“跨洋互动”项目中的教学及科研心得,并听取了师生对该项目的意见。出席本次沙龙的有我校文科基地副主任徐海教授、英文学院郑超教授、姜琳副教授及商英学院、英语教育学院等兄弟学院的教师及学生。此外,中南大学的叶洪教授特意从长沙赶来参加本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游晓晔博士注重与师生的互动;师生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据悉,自2008年起,游晓晔博士就与我校英文学院开展英语写作教学及科研合作,促进美国学生与我校学生的网络英语交流。这项称为“跨洋互动”的活动在国内的影响日益扩大。而本次沙龙的目的是在以往9次“跨洋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研与教改的有效措施。
    6月14日下午两点,沙龙在9教204讲堂开始。主讲人游晓晔博士首先以播放教学视频的形式,为师生们呈现了“跨洋互动”中,美国学生的反馈。随后,游晓晔展示了一篇用于交流的英文学院学生作文“If World Lacked Solitude”,并播放了外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点评该作文的视频。在这过程中,他介绍了“跨洋互动”的主要方式:即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共同建立交流网站,以此为平台互相点评对方的学生作文。在此基础上,游晓晔表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写出标准的英语作文不容易,但创作出融入中国文化和风格的英语作文更不容易;而引导中国学生融入本国文化,及教育美国学生包容异域文化,则是他所倡导的教学思想。


 


游晓晔博士以视频引入沙龙主题
 


师生认真听讲
 

    随后,沙龙进入互动阶段。此阶段中,师生们探讨最热烈的是“跨洋互动”项目的改进措施。游晓晔首先表示,在“跨洋互动”中,除互相评论作文之外,还应加强对“Skype”等通讯软件的应用,在确定话题的视频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面对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提问,游晓晔还提出,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灵活选用“笔头”或“口头”两种交流方式。此外,还有参与过“跨洋互动”的学生说,在笔头交流方面,应提倡双方就同一话题写作,以避免不同专业的隔阂,便于双方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而在科研交流方面,郑超教授、姜琳副教授及其他在场教师与游晓晔探讨了在对学生作文的反馈中,对形式与内容评量的辩证关系,并由此就 “T单位(T-unit)”这种对学生作文的评量手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游晓晔认为,现在的写作科研如果仍用T单位作为衡量标准,就会显得落后;而在场的教师则表示,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T单位仍是衡量学习者作文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二语写作研究与二语习得视角下的写作研究,两者间有重叠之处、但更多的是相异之处。

 


听众积极与游晓晔交流
 

    总之,本次云山教师沙龙的成功举办,为“跨洋互动”项目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将对我校第二语言写作的科研及教改产生重要的影响。

附:嘉宾简介

游晓晔:2005年于美国普渡大学取得英语博士学位;现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语系、亚洲研究系副教授。游晓晔博士主要从事英语写作和跨种族修辞对比的研究和教学,其科研特色是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修辞传统进行探索。他选题新颖,视角独到,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过十几篇论文,并出版专著《中国英语写作史》,获2011年度美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师协会最杰出学术奖,曾于2011年10月初在美国主持“英语写作跨国界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他在亚洲外语教育界十分活跃,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以及新加坡、印尼等国的高校都有学术合作和交流。


  • 广外官微

  • 学院官微

版权所有 © 202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